当兵7年,打仗7年,陈训杨随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参加大小战役10余场,屡立战功。卸甲归田后,他辗转于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并被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表彰……
陈训杨,男,1920年6月24日出生,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洲上自然村人,中共党员。1948年12月13日入伍,1949年6月在广丰入党,1955年4月复员退伍。
舍身报国干革命 身经百战屡立功。
1948年4月,带着一腔报国热情,陈训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属刘邓大军麾下部队。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作战中,陈训杨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江面上划小渡船来回六次接送战士,小渡船炸成了碎木板,只好抱着碎木板漂上了岸。整个敢死队300多人,最后只有13人幸存。
由于在战斗中的表现突出,陈训杨被部队首长和战友们一致评为“水上英雄”,并荣立一等功。同年,陈训杨在火线考验中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京解放后,陈训杨又随部队马不停蹄地投身到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山高路陡。陈训杨不怕苦不怕累,曾在一天之内负重行军180里,被军区授予“行军模范”。由于长期肩扛重达30多斤的轻机枪,他的右肩肩胛骨严重变形,且明显低于左肩,这个战火年代的“创伤”如同一枚“军功章”,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
1950年,陈训杨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发扬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赴朝参战,成为最早一批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他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作战及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
朝鲜停战后,他随部队驻守平康、铁原前线,在朝鲜一干就是5年。闲暇时间,陈训杨还自学了朝鲜语,成为了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义务翻译员。
脱下军装不褪色 带领群众建家园。
陈训杨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行行干得很出色。在战场他是英雄,回到家乡搞建设同样是一把好手。
1955年4月,陈训杨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由国防部批准复员。在高安县里从事武装和林业工作,后调至上游水库当施工指导员,还担任过洲上村解放后第一任村支部书记。
他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新中国发动的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中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水库建设。
春去秋来,从1956至1960年,他辗转于高安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修建了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他本人也被县里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表彰。如今,这些分布在高安市各处的水库不仅发挥了防洪抗旱的巨大作用,而且经过再开发后变成风光旖旎的水利风景区。
永远都不搞特殊 永葆军人真本色。
陈训杨老人虽然是功臣,但是始终以一名军人和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人。
“文革”期间,即使被迫害到差点两次自杀,陈训杨都没有向组织透露自己是战斗英雄,荣立过赫赫战功,而且还把党费如数地交给儿子,由儿子替他交给党组织。
西南地区剿匪作战时,陈老的左眼受过伤,后经抢救治疗才无大碍。40多年后的1993年,年近7旬的陈训杨眼睛旧伤复发住进医院,被摘除了左眼球,用去医药费630多元。
当时民政部门要他报销医药费,但老人觉得以当时的家庭条件能负担得起,坚决予以拒绝,为防止家人打报销的主意,他干脆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忠于马列主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陈训杨将此作为人生信条。大城镇党委书记这样评价他:老人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从不做给他人添麻烦的事,始终保持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和老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
孙子陈传球讲过这样一件事,2018年的7月1日,村委会组织党员上党课,过组织生活,由于天气不好,他担心爷爷年纪大行动不便,就没通知他。
陈训杨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孙子一顿。那一刻,陈老再也不是孙子心里慈眉善目的爷爷,分明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陈训杨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孙子不但在日常点滴中感受着他的精神,而且延续了他身上的红色基因,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