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见习记者 朱烨)谢琦妮是鄱阳县鄱阳镇姚公渡村的“文化管家”,平时喜欢用视频、美篇记录工作、分享生活,为了更好地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好声音,弘扬新风尚,建成了267人的村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群,成为了一名小群主。从此,这个微信群,成了她工作的“一亩三分地”。
借助微信群,她整理关注了50多个政务公众微信号,每周选一个知识点在群里分享,涵盖扶贫济困、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内容,以“微课堂”形式在村群转播扩散。村里举办的各类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也都拍成视频和图片在群里传播。这些都成为文明的种子,在她的“一亩三分地”里开花结果。
微信“小喇叭”传递正能量
“小姑娘在群里做了好多好事啊。”村民张雨德每次见到谢琦妮都感动不已,去年“五湖连通”棚改工作中,张雨德因身患肺癌租赁不到房屋而无处安身。谢琦妮在群里发布这一消息后,立即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大家一致同意将村集体房借给这位身患大病的老人住,并捐款捐物近万元。
开设“新课堂”播种真善美
村中82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胡九如老人看见大家拿着手机就能通晓天下事,经常念叨着自己老咯、过时咯。谢琦妮就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投影播放“学习强国”上墙,提供给老人们学习,让他们也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她还将村中的留守儿童之家四点半课堂,与新课堂结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现在孩子们自己都会在“学习强国”里点播了,最爱点播“学习强国”中的“最美诵读”和“每日一讲”,学习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从经典中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心灵上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用“文化+”传播文明新风
结合新时代精神,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宣讲更接地气、冒热气,她带领村文艺志愿者们用家乡话录制了以“扶志、扶德、扶智、扶勤、扶能”为主题的《鄱阳精神扶贫“五扶”三字经》、《乡村振兴鄱阳美》歌舞、等微视频,发到群里之后反响特别好。
村民朱阿姨说:“用家乡话式的宣讲形式说给我们听,我觉得更加亲切,学起来更轻松自如,我们都很喜欢。”
村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让大家的劲头足了心气高了。去年谢琦妮带领她们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首届文明实践员才艺大赛,荣获了才艺大赛三等奖。这事在微信群里传播开了,大家说能上这么大的舞台比过年还开心。
石葵花夫妇是村里的困难户,生活困难带来的是对人生的悲观,曾经信奉宗教。除了帮助石葵花夫妇解决经济救助、工作就业问题,她还鼓励夫妇俩积极参加文艺活动,树立生活的自信。如今的石葵花不仅自信了,也不信教了,今年还参加了鄱阳镇举办的大型“崇尚科学、感恩奋进”文艺巡演。她们编排的原创节目小品《家和万事兴》、音乐快板《扫黑除恶》在巡演中起到了较为突出的宣传效果。
村民们非常喜爱这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大家纷纷用手机拍摄并传送给身在他乡的亲人们看看家乡的节目,看看家乡的变化。
提升网络便民服务
她利用微信小平台,不断提升网络服务功能,整理了“上饶社保”“城市服务”“鄱阳融媒”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帮助村民下载、注册更快捷、更便民的APP,并教他们使用。给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带来了快捷、便民的服务。
现在,大到社保年检、新农合医保、办理生育证等,小到宽带费、有线电视费、手机费、水、电费等缴纳,村民们都可以通过手机办理,为忙于生活及远在他乡的村民们减少了不必要的往返奔波。
“村中有了这位“文化管家”,村里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参加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的人多了;邻里矛盾少了,尊老爱幼多了;陈规陋习少了、文明新风多了”。该村支部书记黄海娇说,村里还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渔港花园”,又先后获得“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六届江西省“文明村镇”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