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见习记者 朱烨)在九江市都昌县汪墩乡东南部的新桥村,生活着2000多名乡邻,新桥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胡文启,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人,从1996年学校毕业后,他就一直扎根在这里,用20多年守护着2000多人的健康大门。
从医生涯中,胡文启一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辖区2000多名群众的健康服务。2017年度被评为全县“五好村医”荣誉称号。
胡文启的祖父及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1973年出生在新桥村胡家自然村的胡文启,耳濡目染,从小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1996年在江西豫章中西结合学院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为父老乡亲的健康保驾护航。
20多年来,胡文启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平凡而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在最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能给村民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他索性将家搬到了卫生所,24小时值班,做到随叫随到,即便是在合家团圆的中秋节、大年三十,他也都不得休息,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2001年3月的一个迷雾细雨天,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一位不幸被野猪咬伤腿的15岁本村男孩张志亮,送至卫生所,到所里已经是面色苍白,说话无力,浑身发抖,腿上的血还不断的往外流。
这时,胡文启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并快速的包扎伤口,但是血还是喷射出来,喷到胡文启身上血淋淋的,他顾不了那么多,赶紧冲洗找到出血的血管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再进行结扎。
随后,经仔细查看到其腿上的肌肉横断咬伤的不成样子了,胡文启就告知其家属转院治疗,因为家里穷,其家属一定要胡医生帮其治疗。看到有气无力的张志亮,还有家人无助的眼神,胡文启咬牙留下了他。
经过5个多小时里里外外三百多针的清创缝合,终于把张志亮的腿缝合好了。当时胡文启的衣服被汗水血水湿透了,整个人瘫倒了。再经过一个多月的换药、消炎、止血等治疗,张志亮的腿恢复正常了,可以下地走路了,保住了这条腿。
胡文启常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就是要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的病痛,这是行医人应该做的事情。患者来卫生所就诊,就是一种信任,就应该做到让他们病苦而来,微笑而归。
胡文启深知在乡村行医,必须医疗技术全面,单凭自己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看病的需求。为了尽快掌握各种医疗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好地为乡亲们看病服务,胡文启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专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
在行医过程中,胡文启深深体会到30年来农村医疗之变,“八九十年代,人感冒发烧了,吃几片药很快就好了”,胡文启回忆说,那时患者感觉很严重了才给打个“屁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新世纪以来,打个“屁针”已经成为“奢侈事”了,输液已成为医疗手段的“主流”,这让胡文启有些担忧:不能什么大病小病都靠输液来治疗。
胡文启打算,把传统的中医技术发扬光大,用传统医术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让病人花小钱就能治好病。从2013年开始,胡文启开始接触传统中医医疗,在他看来,用中医能看好的病,尽量不去输液,输液看似好的快,但人的肌体也在输液的过程中损失了原本应有的抵抗力。
现在,到他这里看病的感冒患者,体温超过了38.5度时才会给其打个“屁针”,低于这个温度的患者他通常情况不会给患者打针,而是采取中药贴敷为其治病。
现在随着医学的进步,不断的学习,胡文启特专心研制中药制剂及中药贴,做到少输液或不输液。现在他的病人不仅仅是本村村民,还有周围村民及其他乡镇村民都慕名而来。
胡文启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医疗事业。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20多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