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见习记者 刘起福)“出了房间门,下两级台阶,前行20步再左拐,走35步再上四级台阶,就到了纪念馆大门。” 这段被数字化的水泥路,双目失明的程樟柱每天都要走上几遍,这一走就是51年。
1960年,22岁的程樟柱进入北京空军某部,成为了一名特种兵。程樟柱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但他的眼睛因一次意外而受伤,当时的医疗条件没能将他治好。
几乎失明的程樟柱婉拒了部队提供的疗养待遇,选择退伍。他说:“因为我觉得我不能再为部队做贡献了,就不能享受国家给的待遇。”
1968年,程樟柱退役后回到江西德兴老家,在离家30余公里外的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成为了一名义务讲解员。
龙头山是方志敏同志被俘之地,1954年,政府修建此馆用以纪念方志敏及其他在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先烈。
51年来,程樟柱共为20余万人次讲解过方志敏的事迹,每一次的讲解,一丝不苟。因为他从小就敬仰方志敏,为大家讲述先烈的光辉事迹是他最开心的事。
每年清明时节是讲解接待的高峰期,有时,程樟柱一天要接待6批来访者。年轻的时候,在讲解的同时,程樟柱还能即兴来上一段口技表演,“机关枪声哒哒哒,迫击炮声轰隆隆”。因为讲解得有声有色,程樟柱颇受人们欢迎。
程樟柱说:“不能为国效力,深感惭愧,我只能尽微薄之力,守望烈士英魂,讲述好他们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坐落在乡间的纪念馆人气可不像现在热闹,程樟柱独自一人时常自言自语,或跟树对话,或放声高歌,路过的村民听见后称他为“老傻子”。
回忆起刚到纪念馆的情形,程樟柱说:“当年纪念馆只有一座破败的房子和8张照片,四周到处都是垃圾,根本不像一个纪念馆。”
纪念馆周遭三四里地,只有两户人家,乡间荒野的寂静要比失明带来的黑暗更可怕。他于是唱军歌给自己壮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他说,嘹亮的军歌带给他力量,也驱散内心的孤寂。
那时,纪念馆内草木深深,常有虫鼠出没。程樟柱不止一次遇到过蛇,还被蛇咬过。“我从此恨透了蛇,虽然我自己属蛇。”程樟柱说到此处,张嘴大笑。
借着微弱的视力,程樟柱自己动手修整纪念馆,走村串户收集珍贵资料和革命文物。 经过几番修缮,纪念馆焕然一新。如今,纪念馆门口两棵参天大树气派不凡,院内整洁干净,一草一木都错落有致。 2001年,纪念馆还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前,赫然写着“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八个字,对程樟柱而言,这既是方志敏一生的概括,也是他一辈子的信仰,“这八个字深深激励着我,也坚定了我守护烈士一辈子的想法。”
“守护纪念馆是我的责任,我不坚守,谁坚守?”程樟柱说,“我死的那天,便是我义务讲解员结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