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人护鸟到人人护鸟
王小龙在巡湖。记者 洪怀峰摄
春季,天气转暖,栖息在鄱阳湖区越冬的白鹤、小天鹅、大雁等候鸟开始北迁。
“3月4日是候鸟北迁的高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站上空出现了万鸟飞翔的奇观,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白鹳等珍禽成群成队在鄱阳湖上空盘旋,然后由南向北飘然而去。”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常务副站长王小龙32年如一日,守护着候鸟,目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候鸟北迁,有着很多不舍。
每天5时,王小龙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吴城站的最高点——一座20多米高的瞭望塔,用望远镜观察鸟类聚集地,然后带着干粮,骑摩托车40多公里到鄱阳湖巡湖。
“我是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呵护鄱阳湖,保护候鸟是我的责任。”1987年3月王小龙从部队退役,回到了家乡鄱阳湖,并在鄱阳湖保护区工作,候鸟就是他的世界。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王小龙认为一切都值得。不仅鄱阳湖的候鸟年年如约而至,而且吴城镇的渔民也加入了他的队伍,从一人护鸟到人人护鸟,当地渔民潘双民就是其中一个。
潘双民说,他祖祖辈辈就住在吴城镇,以前以捕鸟为生。“我们现在再也不打鸟了。”潘双民现在与王小龙一样,把候鸟当成朋友。
潘双民的转变,源于他真实感受到保护候鸟与保护鄱阳湖带来的生态红利。
“有了万鸟齐飞的场面,国内外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观鸟旅游,所以我们渔民纷纷上岸,开饭店做餐饮,卖土特产……”潘双民逐渐意识到,生态观鸟旅游产业链长,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让当地的渔民成为直接或间接的获利者。对于大自然馈赠的这笔独特“财产”,当地渔民越来越珍惜。(记者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