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记者 龚珏)江西是离子型稀土矿的主要产地,占国内探明储量的36%。随着迅猛发展的资源开采,也带来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占江西储量90%的赣南地区最为严重。
为此,在2018江西智库峰会·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廖海清提出建立全过程监管及治理体系,以保护赣南稀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稀土资源的开采进入迅猛发展阶段,最高峰时,江西境内达到近1000个矿(点)。
当时稀土开采利用的池浸、堆浸工艺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每获得1吨稀土,就要破坏地表植被200平方米,剥离的地表土达300立方米,形成尾砂2000立方米,每年造成水土流失为1200万方。
“根据生态环境成本估算,赣州市稀土分离规模达4.16万吨/年,因此生态环境成本将达到64亿元/年。”廖海清指出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如何改变稀土开采破坏生态的现状?廖海清建议从开采工艺、治理成本、环境修复这几个方向上突破。
在开发新技术方面,研发与推广绿色勘查开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推行原地浸矿工艺,推进绿色勘查与开发,淘汰以往落后的工艺。
建立从开采、冶炼到流通、出口全过程的追溯管理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实施开采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储量消耗与新增、开采能力退出与新增动态平衡机制。
此外,廖海清还建议在开采过程中及时调控矿区生态系统,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综合规划矿区的产业结构,考虑环境修复难度,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经济性及工作效率。